美国想抢全球供应链中国印度东南亚制造三国争霸

发布时间: 2024-01-15 00:28:22 |   作者: 新闻中心

  作者简介:原海军外交系统老兵,现中国500强社畜,浙大金融学在职研究生。

  这两天我看到个新闻,说是苹果公司邀请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去美国建造电池工厂,两家中国企业倒也痛快,直接给拒绝了,没给苹果公司商量的机会。

  这3年美国明显是奔着摧毁全球供应链去的,川宝闹腾着要把制造业回流美国,一番骚操作猛如虎,唬得大家一愣一愣的,供应链还在中国巍然不动。

  疫情失控之下的美国,连特斯拉、波音、通用的工厂都没法顺利开工,而且美国人情绪极度不稳定,朝令夕改,在国会忙着相互批斗,三年下来正经事没干一件,瞌睡乔也在使劲折腾。

  这要是三年前,说去的概率很大,苹果公司绝对可以带走一批供应链产业公司,但现在不行了。现在谁敢去美国开厂,特斯拉是跑中国来才续了命。

  因为这几年被苹果公司抛弃的供应商多达34家,比如胜华科技、欧菲光、宸鸿科技等相继被踢出苹果供应链,从芯片、面板,到摄像头、电池每一个环节的供应商都入坑被埋过。

  用完一波就扔,哪有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意思,这是制造业,可不是苹果手机,不喜欢了就扔了。再一个就是配套企业利润被挤压得太过分,制造业的净利润率都在8%以下挣扎,原材料上游产业链稍有涨价,基本就亏定了。

  时间一长,谁都害怕巨额投入打了水漂,在苹果树上吊死的风险太大,苹果公司供应链的话语权减弱也就不奇怪了。

  而制造业要的就是局势稳定、上下游产业链稳定、配件供应、人力资源和电力保障稳定,请问美国具备了哪一项?

  既然美国本土不可行,那么美国人把供应链企业搬迁到东南亚、印度行不行?他们试过,早三年前就开始行动了。

  头几年我们老听说制造业企业往东南亚、印度转移了,听得我们都揪心,都以为是人力成本上涨造成的。

  还是说苹果公司吧,两年前把一些生产线搬到印度和越南,也在当地培养了部分供应商,不过这玩意就跟你想马上参加工作,可你却还是个小学生的感觉是一样的,三五个月培训不出来啊。

  这两年疫情冲击下,印度按传统直接躺平,越南也hold不住了,变异病毒从印度传过来搞得三天两头就得封城停工,越南工人都逮不着机会罢工。

  苹果公司急死,管理人员没法入境、工人没法上班、工厂车间只能暂停;三星也头疼,把大陆工厂撤掉以后,搬越南去了,今年就没正经开工。

  这个时候看富士康反而是聪明的,它在大陆各省布局了那些工厂,这两年订单接到手软,苹果又回来找他们来了。

  我有个朋友是做纺织的,内外贸订单都有,厂子在浙江龙游县产业园,2019年我去参观过,楼上楼下一排排织布机轰鸣不止。

  他说普工底薪6000元,再加上绩效奖和加班费,月工资接近1万元,可就是这样,他还招不满。

  他发动所有人招工,谁带来的亲朋好友成功入职,就奖励他们。好在新员工培训一周就能熟练操作机器,朋友订单再多都能按期交付。

  资本是逐利而行,当初为了人力成本的借口离开,比如越南工人平均月薪是293美元,差不多2100块钱,和中国工人8000元的薪资比起来,太诱人了。

  但是,2020年越南的工业用地是99美元/㎡,约合44.6万元/亩,而浙江多数地区的工业用地连30万元都不到;越南的厂房租金按去年7.07汇率换算是25-35块钱,浙江平均租金是25-30元;2019年从中国进口了21亿度电,2020年从中国进口了20亿度电;今年又是三番五次封城抗疫,预估越南进口电量会暴跌。

  这综合一看,除了人工费便宜,其他都比中国贵啊!迁移制造业还要承担重新投建的成本,设备、生产线需要调试,产品还要重新认证,一大堆显性隐性成本等着解决,搞实业方方面面都存在门槛。

  柬埔寨工人月平均薪资差不多200美元,包含各项福利补贴和加班费的,不到1500块钱。

  越南有9700万人口,破亿根本没悬念,普工月薪2100块钱,比邻国柬埔寨高一截。

  印度13亿人,工资水平还不如柬埔寨,普工是1万卢比,差不多862元人民币,流水线万卢比。

  这些国家最不缺的就是人,只要手工能做的,绝不用机器,所以手工业特别发达。又都是殖民时期养成的散漫习性,尽管宗教信仰不同,其实一个德行,一副这辈子当大仙、下辈子再升仙的样子,没啥时间观念,心思都在磨洋工。争气的都是飘在国外的高种姓那帮子弟。

  还都是年轻人多,能把日本羡慕死。单论人力成本和人口结构数量,就是妥妥的产业投建洼地,理论上有接受大规模制造业转移的能力。

  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直觉,中国人工费越来越贵,制造业转移恐怕是挡不住了,毕竟资本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。

  但是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19年中国工业(包含建筑业)从业人数是1.1522亿人;2020年新增1000多万人;2021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是1.6亿人左右,从业人员不降反升,说明制造业在扩大或是回流。

  劳动工人是制造业第一生产要素,尤其是技术能力强、熟练程度高的1.6亿高素质工人,包括上千万工程师,都是我们经历一两代人才培养出来的,这当中有一半人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。

  举个不太准确但也是事实的例子。一个中国工人月薪8000,一小时做100件产品,而且能严格执行废品率标准;1个印度工人月薪1000(也是人民币),每人一小时做10件产品,废品率20%扛不住。

  单从劳动生产率来说,中国工人一个打十个,国际劳工组织测算过,2020年印度工人的产出只有中国的25%。

  其他生产要素也比不了,中国真正厉害的是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,玩的是产业集群优势。

  比如,永康县的五金产业集群就庞大到亮瞎眼,在车、门、电机、电动工具、厨具电器、金属材料加工就占据了八大门类,任何配件在街上就能全部搞定,根本不需要满世界找供应商。

  这种供应链强大到谁也没办法替代,它所创造的产品哪个国家拼得过?产业集群在中国各省各市比比皆是,这种综合成本优势太可怕了。

  人工成本并没有拉高中国产品的价格,看似比印度、东南亚高好几倍,根本撼动不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。

  这位大仙来过中国好几回,很喜欢去广州。他一上台就高喊“印度制造”要摸着中国过河,啥事都要对标中国,啥问题都要在中国身上找解药,一股子莫名其妙的咖喱味儿。

  富士康宣布2015年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厂,计划5年内招工100万人;苹果说也来捧场。

  结果,2016年川宝上台,一看莫迪大仙搞得这么有声有色,发推特命令所有玩制造业的必须去美国,一通眼花缭乱的王八拳挥舞好几年,把我们吓够呛,以为要完蛋了。

  在我们去年正在艰难抗疫的时候,大仙和川宝都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,印度人激动坏了“中国在对抗疫情期间,这是印度的机会,印度商品可以填补市场空缺......”美滋滋地幻想着订单朝他们飞奔而来。

  原来印度停电那是家常便饭的事情,比如2012年7月的停电事故,让6.2亿人黑灯瞎火地摸了一个月,外企被迫停产,郁闷得咖喱鸡都吃不下。

  虽然用电保障是工业基础条件,但它无可替代啊!电压不稳、经常停电分分钟搞死设备,订单生产不能按期交付,那么商业信誉就完蛋了。

  甲方是要看结果的,只要企业按时交付商品才算履约,见谁把停电当作不可抗力因素写进合同的?

  尽管这几年印度的用电情况已经投入不少,在改造印度特色的电力蜘蛛网下了不少功夫,不过还有不少三四线小时不插电小日子。

  城市的生产用电都没保障,至于那些没通电的农村,只能自己想办法吧。总之,想要做到中国制造那样牛逼,就得做到24小时不间断供电,电压还得稳定。

  想去印度办厂也不是不行,首先你得买一套UPS系统,工业级的不间断电源通常要上百万元,上千万的也有,不然每天早中晚的不定时停电,就是祈祷时间。流水线一停电,半成品就有报废的风险,这谁受得了啊。

  还得说回我那个做纺织的龙游老哥,外贸订单挺多的,也考虑过迁移印度、越南去降成本。2019年秋高气爽,他去了趟泰米尔纳德邦,号称是印度工业最发达的省份,结果发现这里每天只能供电8小时,其他16小时只能拆装机器玩儿。

  他又算了一笔账,自备发电系统要再投1000万,按照设计产能的用电量,每天得消耗3000升柴油,一个月的发电成本60万元,还不算配置工人和维保费。

  尽管印度电价不贵,但是一个月的70%时间要自己发电,这个成本就是印度工业用电的三倍。

  用电问题算技术性解决了,可上百种纱线在当地找不全,品质随缘,价格也比国内贵,想要保证生产就必须从国内发货,这等于原材料成本又翻倍。

  如果说大仙是闭着眼喊“印度制造”,那越南可算线年代越南全面模仿中国模式以来,应该说在东南亚里是最成功的一个。

  真有不少外企搬去了越南,比如最早的耐克,2001年宁波等地代工了40%的耐克鞋,越南代工了13%;4年后中国代工了36%,越南代工了26%,份额翻了一倍;2009年大家都是36%;2010年越南37%,中国34%。

  2019年三星关闭了中国昆山的最后一家工厂,在河内建了东南亚最大的三星研发中心和工厂,每年出口600亿美元的电子科技类产品,占了越南出口总额25%。

  十年间,越南GDP平均增速6%,吸引了一批国际资本巨头,形势一片大好。于是,越南总理阮春福振臂一挥“越南必须变成全球工厂,誓要成为东盟地区的制造中心!”

  前文已经说了越南每年从中国进口20多亿度电,如果今年越南疫情没有变糟糕的线亿度电。相当于要把东南亚的电力都买过去才能够用。

  那就建电站吧,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。2019年4月国际环保组织来越南旅游,顺便把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准备投建的一个煤电站给搅黄了,273亿人民币的融资飞了,越南政府被国际环保组织折腾得。

  又因为美国阻挠,原本和日俄合作的2个核电站项目也黄了,信心满满的大越南基建竟然毁在了西方人手里。

  结果发现国内星罗密布的河流中,愣是没有一条流量满足规定的要求的。好不容易还有一段湄公河,结果人家老挝在上游一路修水坝,去年和大唐电力又搞了第六座水电站,还是超大型的,然后老挝又把这些电力卖给越南。

  气得越南人抓心挠肺,尴尬地待在原地,电力严重短缺成了一块心病,而中国的用电成本只有越南的65%,看着中国超前强大的电力大基建布局,越南政府羡慕得两眼冒绿光。

  所以说,越南和印度存在一样的问题:人工便宜,电力成本却居高不下,搞五年规划都降不下来。

  做制造业最难的是产业链配套,少颗螺丝都做不成;原材料、半成品都需要运过来,好不容易把产品造出来,还得运出去。所以,运输成本也决定了商品的竞争力。

  2020年底,中国铁路总里程是14.6万公里,其中高铁3.8万公里,覆盖了95%百万人口级城市;公路总里程519.81万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16.1万公里;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,中国占了7个,全球最大集装箱吞吐量在上海港;全球50大集装箱港口,15个在中国;50%多的造船订单在中国企业手里捏着。

  随便哪项都是世界第一,你想把货送到哪都行,2020年铁路货运量47.9亿吨,公路散货物流的平均价格大约0.2-0.5元每吨/公里,或0.5-1元每立方/公里。综合物流费用率也就是物流成本占比是7.9%。

  印度表示不服,今年印度高铁时速160公里,印度网友说这飞一般的感觉吊打中国,就好比上海的现代化,一如既往不如新德里那么美丽。

  1947年印度铁路总里程5.3万公里,2021年接近7万公里,70年增加了近25%;2019年印度铁路货运量12.24亿吨,只有中国的25%。也不知道莫迪上台后推的7条高铁、3条准高铁修到哪了。

  当我们把中国货从深圳港口绕马六甲海峡送到印度港口,结果印度的货从北方邦还没送到南方邦,这时间成本、运输成本,直接打脸印度制造。

  东南亚的情况要好一点,海岸线长港口多,但他们还在用解放前的港口,没钱没能力翻新,海路顺畅但运力跟不上。

  没那么简单,看看我们2015年租用99年的达尔文港口,花了巨大代价造好以后,一下子把港口经济搞起来了。但是,不到5年澳大利亚想反悔,要不是他们拿不出巨额违约金,莫里森早就想撕毁合同了。

  东南亚国家里的越南、缅甸、孟加拉、柬埔寨确实从中国承接了不少产业转移,他们把纺织业也搞得有声有色。

  其实大部分是来料加工,加工后又全部出口,并没形成真正的产业链。事实上,纱线、面料等原材料还得从中国发货,因为产业链在中国。

  越南代工耐克很牛,但他们造不出来符合耐克标准的拉链、扣子,只有中国有货。纺纱机、针织机、花边机也是从中国进口的,因为中国是全球顶级规模、产量最高的纺织机械制造国。

  这来回一折腾,算上人工费、土地厂房设备投资、电费、生产废品率、原料和成品物流费,耐克鞋服成本是一分没降。

  老板对是非常在意的,这是生产中的一大隐性成本,在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折旧就为了摊薄成本。

  工人的素养决定了生产效率,多金贵的设备交到印度工人手里,不按规程操作的散漫作风,让机器、模具损耗率和老板的血压蹭蹭往上爬。

  越南的工人素养也好不到哪里去,很多中国过去的老板和管理人员发现培训他们很吃力,甚至都怀疑他们高中学历也是造假的。再一个越南以前是长期被法国殖民的地方,散漫爱自由,加上小乘佛教的加持,就喜欢坐在街边喝冰水消暑。

  越南工人喜欢罢工,要求涨工资,每年都能上好几回头条,就是去年疫情期间还要求涨7.8%,这有零有整的,越南人罢工都这么讲原则。

  订单来了肯定要加班的,政府规定加班工资是日常的1.5倍,加班费给足了总可以赶紧加班了吧?并没有,越南工人又去罢工了。

  一通算下来,越南20年里最低薪资涨了17倍,再努把力,超过中国四五线城市的水平分分钟的事情。罢工这玩意容易上头,越南工人还没停下来的意思。

  终于,台湾宝成集团(耐克、阿迪代工厂)看了看越南工人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,回想了一下7年里挨了5次大罢工,决定不再扩建越南工厂,不想再被现实毒打了。

  有人会说要看发展的新趋势啊,只要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订单持续增加,工人素养、基建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都会解决的嘛。

  我们80年代开始搞经济特区的时候,不也是这样的吗?缺电缺熟练工缺技术缺设备,铁路公路还不如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啊,为什么中国能成,他们就不行?

  他们还真搞不了工业全门类,这里拼的是强大的政策规划、执行能力,再加上40年积累起来的科研能力,才造出国家级的制造业体量,我们才艰难赢得“发达国家粉碎机”的称号。

  后发国家脱离中国制造,再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,这简直就是白日做梦。

  并不是单纯承接了几个代工厂就认为自身是XX制造、XX制造业中心,拼的是体系生态圈。

  我们能从战略层面出发,让任何企图取代中国制造的国家无利可图,除非我们自愿转移一部分产业给他们。

  整个产业链中的多数原材料、机械设备、主材、辅材、半成品和成品环节,都捏在了中国手里。他们抢哪个环节都没有胜算。

  中美贸易战打了3年,美国人以为能卡我们脖子,一会制裁这个企业,一会对那个产品增关税,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体系巍然不动,营商环境还是世界第一。

  当然,我们也别自大,远没有到“我骄傲、我自豪”的地步。毕竟世界级顶尖制造业还捏在美德日手里,我们距离冲顶科技界的珠穆朗玛峰最多也就处在“前进营地”(第三营地)的位置,再向上走越艰难,消耗(科研、对抗)越多。

  在我国推行产业转型、结构升级的过程中,制造业外溢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,没人能从鱼头吃到鱼尾,天下的生意也不可能就让我们一家做了。

  在我看来,未来十年东南亚国家、印度都将是中国的外包车间功能,零配件都会是从中国发货,就像中国80年代的经历。中国制造已经走在人工智能、工业机器人规模化普及的路上,逐步降低了总成本。这就是全球供应链的中心还在中国的原因。

  中国制造正忙着向高精尖阶段冲锋,比如打破美国对我国光刻机的封锁,我们现有的条件比当年用算盘研制出、氢弹好太多,我们是有信心的。

  看似东南亚、印度、中国制造的三国争霸,实际上“发达国家粉碎机”不点头,订单再多,它们也抢不走,估计莫迪大仙现在都没想明白,纺织订单怎么又跑回中国了?美国人一看抢不走供应链,转身就去超市抢卫生纸。


上一篇:南湖余新:获批浙江省第二批村庄博物馆 美丽乡镇诠释乡风文明
下一篇:【48812】新式喷气织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
QQ